获取顺从策略在霹雳布袋戏当中的运用:以霹雳布袋戏中的霹雳侠影之轰定干戈为例
作者: 王瀚强  日期:2016-04-07 来源 :世新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布袋戏 霹雳 文本分析 获取顺从策略 
描述:出轟定干戈當中最常出現的獲取順從策略為威脅策略。而最容易成功的策略則是專業知識(負面),最容易失敗的策略則是反感策略。除此之外,除了正派角色偏好運用利他策略外,反派及中立角色皆偏好運用威脅策略。而角色的人際關係及獲取順從策略的偏好分別為:主從關係(威脅)、主客(承諾)、朋友(利他)、家人(尊重+)、同事(威脅)、伴侶(尊重+)、敵對(威脅)、合作(專業知識–)、師生(威脅)。根據研究結果來看,反派及中立角色大多會選擇運用威脅策略,但正派角色卻會彈性運用利他(要求他人無私的貢獻)、威脅、承諾(給予獎賞)等不同的策略在情境當中,除了讓正派角色的獲取順從較容易成功外,也奠定了正派角色在霹靂布袋戲中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威脅策略的廣泛運用,除了反應了正反派衝突的狀況外,對權威者的崇敬(或者上級給予的壓力)、家人與世代之間的矛盾、同事與同事之間的相互競爭甚至於教師都會運用威脅策略來刺激學生學習上進或者打擊職場上的競爭者。這也反映出霹靂布袋戲的文化,也讓霹靂布袋戲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艺术定位、角色功能与文化内涵:台湾霹雳布袋戏研究
作者: 王海  日期:2016-04-07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偶动漫 文化 叙事 霹雳布袋戏 
描述:了霹雳布袋戏的艺术定位、角色功能与文化内涵。首先通过考察霹雳布袋戏的艺术形态,将其归为偶动画中的一种,并总结了其艺术特点。结合传统布袋戏演出与现代影视技术的霹雳布袋戏,通过创新和改革,综合了布袋戏的古朴和影视技术的绚丽,成为一种充满奇幻色彩的偶动画。然后分析霹雳布袋戏的剧情特色,借鉴普洛普的角色“功能”理论,归纳出霹雳布袋戏经常使用的故事模式。通过大量的剧情举例、类比,总结了常见的角色类型及其行为模式,并且试着解答了霹雳布袋戏是如何来让剧情“永远延续”的问题。最后以儒家文化的扬弃为例,探讨了霹雳布袋戏的文化内涵,指出其正面意义和消极影响。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梳理了霹雳布袋戏对于传统布袋戏的继承和变革,总结了其在艺术和商业领域取得的成就,最终的目的,是力图对霹雳布袋戏做出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台湾布袋戏的表演艺术研究—以小西园掌中戏、霹雳布袋戏为考察对象
作者: 吴明德  日期:2016-04-07 来源 :台湾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掌中戏 表演艺术 布袋戏 小西园 霹雳布袋戏 
描述:布袋戲界一直有能人異士的出現,窮則變、變則通,殫精竭智地提出相應的變革以「主動適應」不同時代的庶民口味,成為最時髦和最有吸引力的偶戲。本論文即以「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為題,以一個愛看布袋戲的觀眾角度,全面深入探析台灣布袋戲(包括古典鑼鼓和影視金光)的種種迷人特質。首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題目、研究範圍和方法、研究步驟與目的。第二章〈布袋戲名稱與劇種形成源流考述〉,主要探討在「掌中戲、木偶戲、布袋戲」這三種布袋戲的稱呼中,為何台灣的布袋戲藝人較喜歡「掌中戲」這個稱呼。接著探討「布袋戲」這個名稱的由來為何?是指尪仔衫、布內套、袋仔腹或裝戲偶的大型布袋?以解決自呂訴上以迄沈繼生、呂理政諸學者專家和民間藝人長期以來的「布袋疑惑」。最後對布袋戲此一劇種的形成源流,以「偶」和「人」這兩條路線去追索其形成之經過。第三章〈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上】〉,細分六節,第一節「布袋戲傳入台灣之年代」,將以文獻記載和藝人傳承這兩條線索,去推論布袋戲應該於何時由中國福建漳、泉傳入台灣?第二節「台灣布袋戲的『金光化』過程」,探析台灣布袋戲如何由由「鑼鼓正確」轉向到「劇本正確」(即由音樂路線到劇本路線的改變),並將考述台灣布袋戲中「金光」和「金剛」此二名稱何者正確。第三節「野性的呼喚-先輩、古冊戲中的雛型金光意識」,本節將探析布袋戲藝人早期演出的先輩、古冊戲中所蘊藏的雛型金光意識。第四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一次金光轉型-日治時期(1895-1945)去漢化的皇民劇」,日治時期的和式布袋戲,咸認是台灣布袋戲表演模式第一次由裡到外最重大的改變,不論是戲偶、舞台、劇本、音樂、語言皆被迫「皇民化」,但也開啟了台灣布袋戲的第一次金光轉型的契機,本節將探討整個日治時期台灣布袋戲界的「強迫適應」的脈絡與影響。第五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二次金光轉型【上】-光復、二二八事件(1947)後的內台劍俠戲」,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受到政治壓迫後,如何從野台轉進內台,第一代演師如何將古冊(小說)折子戲發展成古冊連本戲,並開始改編粵式南派少林武俠小說,將布袋戲的內涵轉變為拳腳刀劍技擊武俠的經過。第六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二次金光轉型【下】-排戲先生的出現(1953)」,台灣布袋戲因為有了排戲先生出現協助主演編劇,編演首次分工遂產生了「完型(狹義)金光」布袋戲,並開啟了一段約二十年既鎏金霸氣又神魔奇幻的「金光歲月」,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史上最有名的兩位排戲先生吳天來和陳明華如何「揮舞奇思動江湖」、「倏爍晦冥起風雨」的經過。第四章〈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下】〉,又分四節,第一節「台灣布袋戲的第三次金光轉型-黃俊雄的史艷文風暴(1960)」,本節將探析黃俊雄是如何奮鬥成功以致獨霸武林的過程,及其由盛轉衰的原因。第二節「外來注視、文化復振下的古典布袋戲再聚風潮」,本節將探討古典布袋戲之美如何被世人重新發現與重視的過程。第三節「台灣布袋戲的第四次金光轉型-黃強華、黃文擇的霹靂新世紀(1984)」,在後黃俊雄時代,本以為台灣的布袋戲已發展到盡頭,不料又後出轉精,由黃俊雄的兩個兒子黃強華和黃文擇聯手合作打造新一波的「霹靂」王朝,掀起台灣布袋戲的另一波演藝高潮,本節將探討他們兄弟倆如何讓台灣的布袋戲表演藝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過程。第四節「小結-不薄古典愛金光」,台灣布袋戲雖然分為古典和金光兩派,但不應互相鄙視,因為兩者皆具有獨特的表演美感,兩者應分進合擊共同開拓布袋戲在娛樂市場的版圖。第五章〈古典布袋戲的表演藝術-以「小西園掌中戲」為例〉,此章專門探析台灣古典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特別舉最負盛名的許王先生和他的「小西園」戲團為例,共分六節。第一節「古典布袋戲的翹楚-許王『小西園』掌中劇團」,探討「小西園」這九十年來許天扶和許王父子兩代的傳承概況和其豐功偉業。第二節「咳唾成珠玉-許王的口白藝術」,所謂「布袋戲上台重講古」,本節將探析許王先生那緊密瀏亮又揚葩振藻的口白是如何讓老觀眾「魂牽夢繫」。第三節「揮袂出風雲-許王的掌中技藝」,所謂「雙掌舞弄百萬兵」,本節將探析許王特殊的掌中技巧,如何能男能女、能文能武的祕訣。第四節「無樂難成戲-『小西園』的後場音樂搭配」,所謂「無後場行無腳步」,古典布袋戲的演出,後場音樂的搭配極具關鍵,本節將探討「小西園」的後場團隊如何能與前場的許王緊密搭配演出。第五節「骨架停勻 肌理密實-許王的編劇才華」,許王先生之所以被稱為「戲狀元」,最主要的是他很會裁編戲齣,本節將探析其裁編戲齣的祕訣,可歸納為(1)基本套式的純熟運用 (2)即興演出的靈活穿插 (3)矢線時空的疊幕技巧。第六節「純粹又深邃-許王全方位調控的能力」,古典布袋戲主演不只要觀照自己的「口白」與「掌藝」,還得指揮其他助演與後場的搭配,本節將探析許王先生如何駕馭整個團隊現場演出的功力。第六章〈金光布袋戲的表演藝術-以「霹靂布袋戲」為例〉,本章專門探討台灣金光布袋戲的特殊表演藝術,並舉現階段台灣最叫好又叫座的影視金光團隊-「霹靂」布袋戲為例,共分四節。第一節「聲音魔術師-八音才子黃文擇的口白藝術」,所謂「一聲蔭九才,無聲毋免來」,本節將探析黃文擇的口白如何「雛鳳清於老鳳聲」的關鍵,可以歸納為(1)手中無「偶」的預錄式口白本領 (2)一人配眾音的超人能耐-個性化音質的完美呈現 (3)雄性雌調、女聲繁複 (4)怪腔異調的口白創新。第二節「悖乎常理又合乎常情的魔幻寫實劇本美學」,「霹靂」之所以能超越「黃俊雄障礙」並稱霸台灣布袋戲界二十年,主要是它的劇本傑出,在黃強華的領軍之下,「霹靂」的編劇團隊以既「魔幻」又「寫實」的劇情再度令戲迷「釘」在電視機前,本節探析「霹靂」劇本的「魔幻」美學特質有(1)荒誕不經、非「常」邏輯的衍異叢結:如禁忌、巫術的運用 (2)神話思維與時空:如運用萬物有靈、生命一體、死亡復活、神話時間與空間等思維嵌入劇情中。而「寫實」的美學特質則表現在「真情實性的人物角色」上面,此部分尚可以(1)人性的外在-向人靠近的木偶雕刻與裝扮;(2)人性的內蘊-各式情感的真摯表現來探討。另外也將探析「霹靂」劇本的外文綺交、內義脈注的文藝特質,如出場詩之繁多精美、人名器名地名物名武功名稱之雅化、經史雜揉的對話旁白,是它超越時下其他金光布袋戲團的主因之一。第三節「華洋雜揉的音樂表現」,所謂「無樂難成戲」也適用在金光布袋戲的演出上,本節將探析金光布袋戲以唱片配樂代替後場演奏的原由,並進一步探析主角木偶的主題歌曲與專屬配樂的形成與演變。第四節「奪人耳目的聲光美術特效」,影視金光布袋戲最大的特色是非常個仰賴電腦三D動畫的特效運用,幾乎無處不特效,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舞台視覺和武打特效應用之演變,以了解金光演師如何化抽象之虛念為具象之實景、如何從素樸的拳來腳往進步到動畫式的刀光劍影之過程。第七章〈結論-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中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特質〉,總結以上各章,本章將歸納分析台灣布袋戲中,不論是古典或是金光中所共同具備的表演文化特質,共分四節。第一節「台灣布袋戲是一種『父與子』的藝術」,有別歌仔戲「母與女」的陰性特質,本節將探討台灣布袋戲界中「父與子」的陽性傳承現象。第二節「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中的陽剛本色」,本節將從布袋戲的觀眾、從業人員、戲齣中的角色及尚武好鬥的表現,來探析台灣布袋戲的陽剛現象及其陽剛風格的成因。第三節「觀眾看布袋戲時的戲�偶雙重滿足」,本節將從觀眾的角度探討為何有那麼多人喜歡看布袋戲,到底是先喜歡「偶」還是先喜歡「戲」?或是兩者皆喜歡?第四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交織差異產生美麗的和諧」,本節將探析台灣的布袋戲藝人如何靈動不羈又善於涵化他類藝術為其所用的本事。附錄-「台灣布袋戲大事紀」,乃整合各專家學者原先所作但分散在各處的個別戲團年表為一綜合年表,再參照補充報章雜誌中有關台灣布袋戲的種種演出的相關報導,採逐年逐月逐日逐事的紀錄方式,輔以相關的政經文化事件而裒集成卷。因是隨手綴錄,難免有魚豕之訛,但從中可以看出百多年來台灣布袋戲的藝人、戲團等興替概況,有助於對台灣布袋戲發展沿革的掌握。
台湾布袋戏国际市场拓展与文化产制创新关系之研究
作者: 陈俊良  日期:2016-04-07 来源 :台湾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国际市场拓展 全球化 台湾布袋戏 文化产制创新 文化产业 
描述:研究範圍。個案廠商選擇同時屬於文化產業及創意產業之音樂表演藝術產業類的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台原偶戲團進行探索。本研究探索結果,重點發現歸納如下:(1)本研究應用廠商全球化策略以及衝突管理策略試圖解釋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本內容國際化的態樣,歸納出本土布袋戲國際化過程文化產製內容的五種發展型態,亦即在地文化全球化、全球文化在地調適、全球與本土文化融合、在地文化全球發展、以及全球與本土文化共存且沒有明顯融合等方式。同時,透過上述發現本文也延伸出我國文化廠商全球化營運的分類架構,亦即以市場的全球整合程度及文化產製的範疇兩個軸向,區分出由在地走向全球的四種不同營運型態。在全球化背景下,資通訊科技不僅影響內容產製,並扮演媒介傳遞之載體(carrier)角色。本文並探討在全球化背景下,其他影響布袋戲發展之層面,包括:庶民文化之體驗以及政治面的干擾及阻礙等;以及布袋戲所造成之社會影響,包括:台灣本土及主體意識的提升、社會價值及偏好之改變、促進女性對文化參與之投入、文化同好閱聽社群之發展。(2)本土布袋戲團透過創意性的應用科技於內容產製、掌握市場機會、即時有效傳遞商品至市場、發揮組織吸收能力、透過組織型態營運、傳統文化美學之產製及演出等六項動態能耐,以強化本身競爭力;同時達成市場領先或進入新市場之策略意圖也是重要的驅動因素。並從而歸納出可行的本土文化廠商文化內容產製型態,以及引伸出文化產製創新之模型,包括:內容與科技的整合發展、分眾媒介及傳遞方式、多媒體產製的應用、內容產製與科技應用工作的分包、產品多角化發展模式、觀眾導向的內容發展等。分析本土布袋戲傳承及創新沿革,本文歸納出本土布袋戲競爭力良性循環的三要素:科技應用、獨特的文化內容、以及滿足市場需求,而創業態度係主要的驅動因子,進而讓本土文化得以傳承,廠商也因而得以生存發展。(3)本土偶戲團國際化的原因歸納如下:科技因素(包括科技誘發、製程/流程技術、資通訊科技應用等)、組織因素(廠商特性、組織資源及能耐、網絡關係等)、環境因素(全球化背景、國際化動機及其障礙等)、個人因素(創業精神、布袋戲技藝傳承人、國際化經驗之經理人員)等;本研究並嘗試歸納出文化廠商國際化之觀念性架構,以探討其國際市場拓展之內涵(包括進入模式、擴張路徑以及市場選擇等),並從而引伸出著重市場擴張型以及善用先進科技型等兩種不同之國際化拓展路徑,以強化本身競爭力並達成文化傳承、激發創意等策略意圖。 (4)本研究最後並提出本土文化廠商文化內容產製及國際化之整合性分析架構,影響原因包括:組織能力與資源、驅動因素(包括:科技、全球在地化及策略意圖等),國際市場拓展的項目並增加為進入模式、擴張路徑、市場選擇及國際拓展的多樣性等四項,希望提昇廠商競爭力及效能,有助於文化廠商持續競爭及發展。本文另一重要的探索結論為文化廠商國際市場拓展係其內容產製創新的「結果」;亦即文化廠商致力於文化內容產製創新,一方面係希望打開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則希望透過合適的內容及形式以便於海外視聽大眾所接受。本文認為布袋戲之所以獲選為台灣意象第一名,是因為建構出有地方歷史的集體記憶,並很有想像力地創造出新偶像「素還真」等,讓外國人可以透過布袋戲來了解本土文化;其重點不在於突顯台灣傳統戲曲文化,反而是要向外國人及全世界訴求一個足以代表台灣的「創新價值」,也符合「在地全球化」的發展。本研究除上述研究發現之外,主要的貢獻在於以「永續發展」觀點及從「在地走向全球」之角度切入,並以動態能耐觀點深入分析本土布袋戲爲何及如何透過文化產製及國際化強化其競爭力並提昇其效能;另外,並嘗試以廠商全球化策略及衝突管理策略解釋全球化文本的衝突、合作及創新性;以及探索出文化廠商之文化產製與國際市場拓展之間的因果關係。同時,本研究並提供跨學科間(組織策略、國際企業、創新、創業等)研究的一個起始點;本文並提出及定義後續量化研究之構念及變數之操作型定義,便於後續相關研究。
台湾同人志里的男男性恋情想像:以台湾霹雳布袋戏耽美迷为例
作者: 郑青青  日期:2016-04-07 来源 :政治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Love 动漫 同人志 漫画 霹雳布袋戏 Boy's 
描述:漫畫,內容以美貌男子之間的愛情為主。BL漫畫算是少女漫畫中比較另類的內容類型,內容唯美浪漫,而「耽美」的日文原意就是「唯美主義」。日本耽美漫畫在台灣從單純的閱讀,到現在發展出作家、網站、同人團體、甚至還有專門的商業出版社;而出版的物品,也從當初的日文翻譯漫畫、動畫到現在國人自行創作的漫畫、小說、周邊產品等。在台灣的耽美迷中,可以初分為兩種:一種只是純粹的耽美文本閱聽人,另一種除了閱聽文本外,還會主動衍生新的創作與文本,而在這些耽美迷的衍生文本中,居然有大半是台灣本土霹靂布袋戲迷所創作的耽美文本。台灣的本土布袋戲為何會跟耽美牽上關係?日本式的耽美到了台灣又有什麼樣的變化?而這在台灣本土形成的新型耽美中佔最大比率的文本─「霹靂耽美文本」,竟也被日本耽美迷所承認,在日本有了台灣霹靂耽美文本的閱聽人。本研究將從日本的耽美文化在台灣的演化,以及文化逆流的現象,勾勒出一個屬於台灣在地耽美文化的輪廓。關鍵字:漫畫、動漫、同人誌、Boy's Love(BL)、霹靂布袋戲
台湾布袋戏影视传播研究
作者: 沈毅玲  日期:2016-04-07 来源 :厦门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现代转型 影视传播 台湾布袋戏 
描述:艺术保护与传承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台湾传统本土艺术布袋戏的现代发展是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一个突出案例。它借助新兴传播技术,不断转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通过影视化的途径与受众市场保持积极互动,并于二十世纪末最终实现产业化发展。本研究梳理了台湾布袋戏现当代的影视发展脉络,将台湾布袋戏影视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台湾布袋戏的“现代性”养成期(1962年以前);第二阶段为台湾布袋戏影视语汇探索期(1962-1968年);第三阶段为电视布袋戏曲折发展的成熟期(1970-1977年);第四阶段为电视布袋戏多元发展期(1982-1994年):第五阶段为频道与文创产业运营期(1995年至今)。研究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结合框架理论及PEST外部环境分析模型,对台湾布袋戏影视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影响其特征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试图完整呈现台湾布袋戏影视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历程,以总结其不同阶段应对环境变迁的发展策略。本研究发现,台湾布袋戏影视发展中呈现几个突出的特点:1、政治因素的影响一直存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不断呈现弱化态势,在手法的选择上也从最初的直接行政干预逐渐过渡到政策影响。2、商业因子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并且从广告投放的外围影响逐渐深入到节目内容制作,并扩展到节目经营理念,最终促成布袋戏产业化经营的形成。3、传播技术的影响力贯穿全过程。随科技环境的发展,布袋戏影视技术手段和节目制作理念的不断革新,节目制作越来越精良,表达手段与作品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台湾布袋戏影视发展也存在关键性的问题,即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较为缓慢。虽然布袋戏影视作品在台湾传播的时日不短,且范围也很广,但作品注重娱乐性,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提升重视度不高。特别是在实现产业化转型之后,台湾布袋戏产业对资本运作的重视远超过对文化内涵的关注,这也使当前台湾布袋戏影视发展后劲不足的状况愈发突显。文化内涵关系到台湾布袋戏未来受众市场的维护与新市场的拓展,因此拓展多元的表达方式、扩充丰富表达内涵、探索多元的表达渠道,对于台湾布袋戏产业的未来发展而言极为重要。这也是其他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获得后发生命力的良方。
台湾布袋戏戏偶造型研究
作者: 华海朋  日期:2016-04-07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戏偶造型 布袋戏 霹雳布袋戏 
描述:布袋戏的概念界定、历史演变、大致流派进行介绍;第二章是着重研究了台湾布袋的戏偶造型特点,包括七个部分:一是台湾布袋戏的戏偶本土化分类;二是台湾布袋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改造和利用;第三点是布袋戏制作材料和生产技术手段对戏偶造型产生的影响;第四点研究的是现代元素的融入对布袋戏戏偶造型产生的影响;第五点和第六点则简单介绍了戏偶的配件、道具的独立设计,以及戏偶的玩具化;最后是研究了布袋戏电视化以后对戏偶造型的影响。第三大章则是简单探讨了一下从创意的角度看戏偶设计的。研究台湾布袋戏的戏偶造型艺术的演变,发展与现今的特色,可以给我们国内动漫创作者很多启示:两成传统与八分现代性的融合,藉由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技术和艺术才能触及更广大的观众群,不断产生的新思维新技术的运用是永葆艺术活力的重要原因。
漳州木偶戏源流与徐氏家族布袋戏偶雕刻艺术
作者: 王毅霖  日期:2016-04-07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徐竹初 布袋戏 中原风格 南派 北派 “吴氏”风格 木偶雕刻艺术 
描述:个目的:1、追溯漳州布袋戏的源流、木偶雕刻艺术风格流派及其形成的社会原因。2、以徐家为主线构建漳州布袋戏偶雕刻的传承体系。2、整理徐竹初年谱,在此基础上对徐竹初的作品进行分类分期并深入剖析。漳州布袋戏产生于宋代,近现代走向鼎盛,木偶戏的繁荣促进了木偶雕刻行业的兴旺。漳州木偶雕刻艺术历史上分为两个流派:中原风格和“吴氏”风格。目前,中原风格主要体现在布袋戏偶头雕刻上,而“吴氏”风格主要体现在铁枝木偶偶头及民间各种泥塑艺术上。漳州布袋戏偶雕刻艺术以徐家为代表,徐氏家族取得最高成就的当数徐竹初。对于以徐竹初为主的徐家布袋戏偶雕刻的探究,不能仅停留在作品表面上,还应结合历史时代的变革,通过对其作品进行比较、分类、分期,深入剖析其作品风格的社会渊源。
以陈锡煌艺师个案为例探讨台湾布袋戏艺术之传承
作者: 叶芳君  日期:2016-04-07 来源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台湾布袋戏传承 陈锡煌艺师 个案研究 
描述:文化內容的最主要載體與傳承核心。台灣傳統布袋戲傳承受到社會及學術關注之後,傳統布袋戲藝師的地位雖然被建立起來,但卻也使民間藝師角色由主動轉為被動,形成台灣布袋戲某種價值判斷的框架,限制了傳統布袋戲的發展與傳承。在此框架下布袋戲的傳承工作趨向靜態的、去脈絡的保存方式,然而成效依然不彰。在經過一年半的田野觀察後,發現傳統藝師身上紮實的技藝,與舞台上隨時應變、調整的能力是經由傳統師徒制在情境中浸潤學習而來。本研究個案陳錫煌師傅有著長達六十年的搬戲生涯,七十歲的時跨界與現代劇團合作演出,更在高齡七十八歲的時候為傳承再度整籠,展現面對環境開放而自主的形象,給予布袋傳承不同的學習典範。經由個案的研究經驗中得到下列幾點啟示:一、臺灣布袋戲藝術傳承或可走向文化情境式的學習;二、不與產業脫鉤,兼顧生計與學藝;三、詮釋傳統布袋戲新形象;四、跨出知識的傳授,使傳統藝術的認識落實在生活情境中。
国民小学布袋戏社团运作及教学方法之个案研究-以台北市平等国小为例
作者: 谢依婷  日期:2016-04-07 来源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布袋戏 社团经营 教师群 个案研究 社团教学 
描述:行訪談,研究者以觀察者的參與」之角色進入研究現場,瞭解社團教師群的教學方法及策略,並將收集的文件加以分析,做為檢核及增強其他資料來源的證據。研究者在整理歸納所蒐集之相關資料後,有下列幾點發現:一、給孩子體驗布袋戲藝術的機會、團隊合作與專注力的培養、推廣與傳承布袋戲,是平等國小布袋戲社團教師群對社團發展的信念。二、平等國小布袋戲社團經營模式是將布袋戲納入學校選修課程,中高年級學生皆可選修,社團師資除校內教師外,另聘布袋戲師傅擔任指導教師,社團經費來自於教育局補助及演出收入,學校行政及家長則適時地予以支持和資源。三、布袋戲社團教師群的教學程序,前場、後場各有不同,前場以戲偶操作、口白的戲劇教學為主軸,後場以器樂教學的程序進行教學。四、平等國小布袋戲社團的教師群所運用的教學策略,以講述及示範為主,教材的使用以劇本為主。五、師生社團時間的分配、經費的拮据、團員的中途退團等問題,造成社團運作的困境,社團教師群的堅持與團隊合作是面對困境的解決之道。總結本研究所有研究發現,分別對教育當局、對布袋戲教學有興趣之教師、以及後續布袋戲教學相關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 1 2 ... 28 29 30
Rss订阅